一方面,在重大危机或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稳”就是“进”。
最典型的就是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年,经济发展遭受巨大冲击,公众信心受到巨大打击,这个时候能够“稳住”就是最大的“进步”。就拿2020年来讲,受疫情冲击影响,当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了非常罕见的-6.8%负增长,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迅速从2月下旬就部署了复工复产工作,经济实现“V”型反弹,全年GDP实现了2.3%的正增长,这一增速水平虽然明显低于疫情前增速,但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因此,这个背景下,虽然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貌似”很低,“仅仅”是稳住了的经济规模,但显然这已经是巨大的“进”了。
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恢复常态之后,“进”才是“稳”。
随着新冠疫情的结束,我国在较短时间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大概在今年2月中旬左右生产生活秩序就已经明显恢复。那么,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消化,到目前这个阶段,毫无疑问,生产生活秩序已经恢复常态,从经济增速看,今年全年GDP增速预计在5.4%左右,但事实上由于2022年低基数原因,这一增速并不是“所见即所得”,也就是实际增速并没有表面增速那么好看,通常的做法是用两年平均增速去评价,所以从这个角度看,2022-2023年的经济平均增速大概在4.2%左右,这个增速并不算高,至少大大低于今年年初所有人预期,但没有相当的经济增速支撑,就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就业就是最典型的问题。
因此,我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是,经济社会发展恢复常态后,各方面都会有较高预期,“稳”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经济社会运行至少不会大起大落、剧烈波动,这个时候“进”才是关键,能够实现更快增长才是主要目标。我个人比较关注经济何时能够基本恢复至潜在增长率水平附近,经济增速短期目标设置与中长期目标实现如何平衡?4.7%增速是15年倍增的基本要求,但设置高了不利于年度目标的实现,个人建议明年增速目标在4.5%左右,有利于把握工作主动权。其实,对于公众来讲,对GDP增速并没那么关心,他们更在意的是自身的微观感受,最在意的是收入是不是增长了、能不能有更多的收入,是不是能够快点弥补疫情三年造成的缺口,特别是灵活就业人群,这个愿望更加迫切。所以,必须在“稳中求进”的基础上,争取更好的结果,以达到“以进促稳”的目的。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