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做软科学研究的同志,特别是从事应用性较强研究工作的同志,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困惑,怎么领导的要求老是“变幻莫测”,可能你按照领导要求,绞尽脑汁、费尽周折写了个材料,结果却被“毙”掉了,或者上个月好不容易有些创新和变化,领导很满意,心想沿用上月的模板肯定妥妥的,结果交上去又被“无情”地打了回来,要求大改,等等。其实,对于类似情况,大家千万不要大惊小怪,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那么如何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以“不变”应“万变”,我想基于个人粗浅的认识,谈谈几点看法。

        一、“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大部分同志可能还记得当年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的痛苦经历,通常是为了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狂背一番,但考完试基本上就还给老师了。当然,多少也留下一些,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关于“运动”和“静止”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工作以后,领导要求的“变”与“不变”其实正是这一哲学道理的生动体现,“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回想你的工作历程,无一不得到验证,比如季度的经济运行分析报告,通常大的框架结构一般是不变的,但具体到某一部分如何分析可能就经常会有变化,关注点、侧重点也会有调整,甚至有时候面对重大事件冲击时,框架结果也会有调整,比如去年疫情严重期间,整个报告的框架结构都有重大变化。这个时候,如果你仍然坚持原来的套路和模式,肯定就会很被动,就会出现开篇提到的情况,领导总是不满意,你自己也会觉得工作很没意义,老是无法得到领导认可,获得感很差。

       那么退一步说,假如真有这么一项工作,自始自终都沿用固定的框架,保持“不变”的要求,工作就会变得很简单,是个熟练工种。其实,你进入职场后会发现,大部分工作上手并不难,回想你在学生阶段的实习经历,也大多如此。记得2008年暑期我在某咨询公司实习时,从事钢铁行业月度监测分析,虽然之前对钢铁行业一无所知,但感觉看了公司提供的以往报告模板,很快也就上路了,至少也能煞有介事地写成一份完整的报告,实习两个月后,领导说以后可以不用坐班,在学校写就行,到点把报告交给他们即可,这对我来说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但如果那个阶段问我对钢铁行业的看法,基本上不会有,有也是从网上搜的,而且还经不起追问。

       所以,要记住,如果是套用模板就能完成的工作,一定是含金量低、没创新性的工作,也是最容易被人替代的工作,而且长期干下去,你的内心会越来恐慌,感觉自己没啥竞争力,担心哪天丢了工作就会面临长期失业,最典型的就是工厂的流水线工作,老板基本上不用太担心员工跳槽问题,即使跳槽,马上也可以找到替代者。因此,从职业长远发展角度看,尽量不要从事机械性的工作,多从事创新性强、领导要求“多变”的工作,但如果大家“不幸”正在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也没关系,主动思考,多向工作的上下游链条延伸延伸,把重复性工作做出新的亮点,更加不简单。

       二、如何以“不变”应“万变”?

       一是要紧跟时代步伐。这是与领导保持同步调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从事经济运行分析等时效性较高工作的同志,即使是大牌专家,也要常学常新,也要紧跟新形势、新要求,否则,不用太长时间,只要有几个月不跟踪,肯定会落伍,讲的东西就会脱节,跟不上时代步伐,与领导不在同一个频道。所以,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的专家,基本上都是活到老、学到老,记得有个70多岁搞宏观经济研究的老专家,就是那种经常上央视、在各大论坛作主旨演讲的专家,偶尔还会问我最新货运量等数据情况,从交通数据寻找宏观经济形势研判支撑,让我非常敬佩。因此,无论到哪个阶段,都必须与时代同行,与时代步调保持一致;都必须紧跟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发展大势;都必须紧跟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站在国家大的政策背景下去研究,否则可能被时代无情抛弃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感觉好悲凉的样子,但事实可能就是如此。

       二是要积极主动思考。这是赢得工作主动权的关键,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与这个要求相比,紧跟形势和政策就太轻松了,更多的是体力劳动,搜集整理相关素材、提炼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要点即可,说实话我还挺乐于做这个工作的,不费脑子,毕竟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而主动独立思考则明显不同,这个更多的是“自选动作”,事实上大部分人不做这个事也没啥大碍,也不会影响“必选动作”任务的完成。但如果你想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声音,就必须走出这一步,必须强迫自己勤思考、多思考,特别是独立的思考,这个过程比较“烧脑”,也比较痛苦,但当最终看到自己有满意研究成果时,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当然这一切都是有前提的,不是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而是需要有更多的付出,比别人用心一点,一些重要的数据和资料要做到脱口而出、张口就来,这样在分析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激发灵感,把一些看似不关联的东西有机的衔接起来,做到相互印证、相互支撑。

       三是要长期不断练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类似的词太多了……核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要不断地练手,以维持住状态。别的不说,拿大家都经历过的高考举例,比如数学,即使基本上你所有题目都会做,但你想拿高分,还要必须每天做一定数量的题目,以保持做题的感觉。否则,你会发现,当你一有段时间不做题,就会“手生”,明明是简单的题目,却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工作后,我也见过一些同志,本来写东西不错,但随着岗位的变化,指点江山的多了,亲自动手的少了,真正碰到要从头到尾写的时候,心里就没底了,基本上都在吃老本,或者连老本都不够吃了。有时候开会还会碰到这种情况,发散讨论的时候侃侃而谈,但让落笔写,可能半天都憋不出一句话来,如果长此以往,领导对你的信任感就会降低,更不要说应对领导“变”的要求了。就像我之前经常讲的,“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建立很难,但崩塌很容易”,不需要太多,最多给你3次机会,如果把这3次机会都搞砸了,那基本上可以宣告你以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好像啰哩啰嗦说了不少,总结一下,概括起来就几句话:

        ——工作中碰到领导要求“变”、“善变”或者“多变”都是正常情况,“变”是基本规律。

        ——要转变观念、放平心态,平常心看待领导的各种“变”,而不是满腹牢骚,退一步讲,其实你的抱怨情绪一般情况下改变不了任何事。

        ——想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更多的还是要反思自己,从自身做起,努力做到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主动思考、长期不断练习,这样才能赢得工作主动权。


 

话题:



0

推荐

周健

周健

64篇文章 39分钟前更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国家统计局中国百名经济学家季度信心调查专家,交通运输部经济运行分析核心编写小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应用统计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指数编制及计量分析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多项成果得到中央领导、省部级领导批示。本博客文章、观点,与本人所在单位无关。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