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聊到投资,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事实上,这一点对任何一个领域都适用,不论是从事研究工作还是非研究工作,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今天就重点聊聊研究和学习方面的体会。
谈到研究,有些同志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写论文,都不知道想写什么?get不到点”,如果是针对自己专门从事的领域说出类似的话,我觉得首先要做的事是“自罚三杯”,不太应该,当然原因很多,有些是因为从事这项工作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太多思考,这倒情有可原;有些是不爱思考、不想思考,这可能就要自我反省一下了,事实上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不是吗?其实你做或者不做,对其他人来讲没啥损失,那对于你个人来讲就损失大了。有些同志是有想写的点,而且点也很好,接着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知道咋写,无从下笔”,核心原因大概率就与本文的主题有关,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分析框架和逻辑体系,看到题目,一片茫然,虽然自己也觉得点抓得非常准,但有很多的无力感。因此,从事任何一项工作,和投资类似,也一定要“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分析框架体系,这是做好工作的起点”,比如客运,现在绝对不能只看营业性客运,必须从全社会出行角度看,否则会引起误判,对于全社会出行量这个数据,尽量做到准确,能够有效反映趋势即可,不必追求完美,关键在目前这个阶段做到完美还有难度。所以,要尽快在自己负责领域形成属于自己的分析逻辑体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有独立的观点和看法,而这一点又非常重要,对于科研人员更是如此,这个观点我在“给新入职后浪们的20条建议”中的第2条建议中也提过。
对于学习,其实同样如此。我相信很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学生阶段有碰到这样一些同学,学习非常认真,废寝忘食,但成绩总是不如人愿,估计他们内心非常痛苦,老师同学很同情,但也很无奈,该指导的也指导了,确实帮不上什么忙了。这些同学中,有些直到高考还是如此,有些却能顿悟,几年不见,从“学渣”变成了“学霸”,还考上了不错的大学,我觉得肯定不是他更加勤奋了,因为在这方面已经基本到头了,原因可能是他自己经过反思和总结,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逻辑体系,事半功倍,而不是原来的事倍功半。在这方面,我个人有个小建议,就是“整理错题集”,把你所有做错的题目全部都整理出来,分门别类,哪些是粗心导致的,哪些是当时确实不会做,然后不管是选择题、填空题还是简答题,统一按照简答题的标准、按照考试的要求去做,真正把内在的逻辑想通想透,而不是仅仅追求正确答案,这样绝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错题就是你知识体系中的短板和漏洞,是你要集中火力攻下的堡垒,你会做的题,做1遍和做100遍效果是一样的,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你会做的题目中,只要定期做一些题目,保持做题感觉和速度就行了。如果在今后考试中,能做到之前做错的题全部都不再做错,相信取得理想的成绩一定是水到渠成的事。其实,这与我之前在“给新入职后浪们的20条建议”中的第12条建议是一脉相承的,当时讲到“你的报告,领导或者前辈给你改的地方,是你最应该保留下来的,这正是你的短板和弱项,好好总结和体会,长期下来,必然会有大所获”。
总之,不管投资、研究还是学习,亦或是其他任何事,360行行行出状元,从事每一项工作,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分析逻辑框架体系,这是首要任务!当然,做到这一点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逐步累积和完善的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吧。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