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疫情期间,高校基本上都封校了,听我导师讲,学校的要求是“非必要不进校、非必要不出京”。因为儿子比较喜欢逛花鸟虫鱼,我经常骑自行车载着他去广源花鸟市场,每次都经过北理工,基本上都会看到外卖小哥边走边打电话,“您好,您的外卖给您放在西门附近的栅栏那了”,其实现在夏天还好,但在冬天就比较麻烦,估计一会就凉透了,没法吃了。这种情况持续了好长时间,直到最近,我再一次经过北理工,发现一个比较别致的外卖柜(见下图),透明的,两边都有门,编码一致,据说还有保温功能(未经证实),不禁感叹企业的创造性,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变化和创新,但一下子解决了很多问题,也算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过去10年来,第一次用一些创新产品的冲击力和震撼感,其中有两个产品第一次用的时候我至今印象深刻。一是微信。刚开始听同事说腾讯出了一款新的社交APP,我还有点不太感冒,不是有QQ了吗,干嘛还要微信,直到同事把语音录了一下,然后就这么发过去了!而且还可以清晰地播放!这就有点刺激到我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微信迅速普及(腾讯相当于自我革命,微信把QQ基本干掉了),都不需要腾讯过多宣传,大家就主动安装使用了,迅速占据了流量第一的位置,并依托超级流量优势衍生了很多其他企业难以抗衡的产品和服务,而且是绝大部分人(可能是99%)使用频率排名第一的APP,现在不安装微信估计都无法工作和生活了。做个假定,给你发10块钱红包,条件是让你一天不用微信,估计很多人都不愿意。二是共享单车。我第一次使用摩拜应该是在2016年5月份左右,当时准备去交通运输部附近的一个大厦打印征信,走过去得20分钟,但骑车就方便多了,这个距离骑车最方便。但第一次用,完全是个小白,听人说扫二维码就可以开,将信将疑,但至少心里多少有一定预期。不过当真正使用的时候,这边二维码一扫、那边锁“啪”的一下就开了,还是被惊到了,感觉很神奇,至今还记得这一幕。

回想起来,当下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如网约车、共享单车、扫码支付(直接让现金基本消亡,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上一次用现金是啥时候不?)等等,在10年前都难以想象,而这些创新基本上都来自于企业,解决的都是痛点问题,你会发现,如果做企业把社会上的痛点问题解决了,基本上都是挣钱的,还不需要过多宣传,自然而然就会使用,而且政府也都会支持。因此,我觉得,创新交给企业就好了,对于非“大国重器”的创新,为老百姓美好生活提供服务的创新,交给民营企业就行了,他们有极强的内在驱动力,毕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当然一些“国之重器”,还需要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来推动,如果能做到马斯克这个份上,民企也不是不可以。那么,对于管理部门来讲,对待新事物要有更多的包容性,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重点是做好服务,多亲自实地去暗访,多观察、多体验,这样才能在服务(监管)中有更多的前瞻性和预判性,给出负面清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遵守社会道德底线,让新业态真正成为服务老百姓的新时尚、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稳定就业的新势力。

 

话题:



0

推荐

周健

周健

61篇文章 35天前更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国家统计局中国百名经济学家季度信心调查专家,交通运输部经济运行分析核心编写小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应用统计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指数编制及计量分析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多项成果得到中央领导、省部级领导批示。本博客文章、观点,与本人所在单位无关。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