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期,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7月全国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3.9亿吨,与2020年同期相比,由6月的增长2.5%转为下降4.7%,近16个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笔者认为,对于这一指标的短期波动需要辩证地加以看待,从与宏观层面数据比较看,7月海关外贸进出口总值(按美元计价)同比增速较6月放缓11.1个百分点,可见港口外贸实物量指标与海关外贸价值量指标走势基本一致,增幅差异主要是进口大宗物资价格明显上涨所致。从原因分析看,主要受高基数效应、大宗物资进口减少、“烟花”台风、疫情多点散发等因素叠加影响,估计共拉低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速约7个百分点。初步分析判断,预计高基数、大宗物资进口等因素影响还将持续3个月左右,疫情多点散发因素影响还将持续1个月左右,台风则为短期暂时性影响因素。具体来看:

一是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去年上半年,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复工复产有力推进,防疫物资出口和大宗物资进口需求旺盛,推动外贸货物吞吐量实现快速增长,2020年7月同比增速达到10.0%,创2017年4月以来新高,月度吞吐量规模首次突破4亿吨,且为去年全年最高点,明显抬高了基数,一定程度造成了今年7月出现负增长,但今年7月与2019年同期相比,仍实现了4.8%的增长。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

图1   2020年1月以来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月度同比增速变化情况

 

二是原油、铁矿石等大宗物资进口大幅减少,拉低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速4.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大宗物资进口价格大幅上涨,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1—7月进口原油、铁矿石价格平均到岸价较去年同期分别上涨38.2%和88.8%,其中7月涨幅更是高达88.4%和108.5%,加之环保管控力度加大、国内钢厂限产等因素影响,近几个月以来原油、铁矿石进口呈现“规模减少、降幅扩大”的特点,特别是7月同比降幅更是分别达到−12.9%和−12.0%,合计同比减少1923万吨,拉低全国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速4.7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图2  2020年1月以来进口原油、铁矿石月度平均到岸价变化情况

 

三是“烟花”台风短期影响,拉低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速约1.5个百分点。7月下旬,“烟花”台风先后在浙江舟山、嘉兴登陆,短期内对当地港口生产作业带来了较大影响,据相关港口反映,影响作业时间在5~7天左右。受此影响,7月浙江沿海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下降11.7%,短期内拉低全国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速约1.5个百分点。

四是疫情多点散发拉低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速约1个百分点。受7月下旬以来疫情多点散发影响,港口企业进一步加大了疫情防控力度,特别是江苏多地港口为防止疫情扩散,采取“船员不上岸、岸上人员不上船、部分路段封路、码头作业缩减人员规模和作业时间”等严格的防控措施,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港口作业效率,7月南京及以下八港(包括南京、镇江、苏州、南通、常州、江阴、扬州、泰州等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下降9.2%,拉低全国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速0.8个百分点。

 对于上述影响港口外贸生产的因素,有些是短期的,如“烟花”台风,影响时间较短,大体在1周左右;再比如疫情多点散发因素,从近期疫情形势看,截至8月19日,本土新增确诊病例已经连续4天保持在个位数,并呈下降趋势,预计本次疫情反弹可能将在月底得到基本控制。有些则要持续一段时间,从历史数据及规律分析看,高基数、大宗物资进口等因素对港口外贸生产的影响还将持续3个月左右,预计可能在11月前后基本消除。对此,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港口外贸生产形势的跟踪监测分析,特别是要强化对主要指标短期波动是否转变为趋势性变化的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充分发挥好实物量指标在支撑宏观经济形势研判的重要作用,为保持行业和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已发表于8月24日《中国交通报》第6版。
作者: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周健 徐瑞光 刘宏甲 张雨希

 

 

话题:



0

推荐

周健

周健

61篇文章 35天前更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国家统计局中国百名经济学家季度信心调查专家,交通运输部经济运行分析核心编写小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应用统计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指数编制及计量分析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多项成果得到中央领导、省部级领导批示。本博客文章、观点,与本人所在单位无关。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