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月下旬,笔者专门探讨过今年春运出行情况,当时旗帜鲜明地提出——“就地过年之后的春运返乡需求值得关注,要重点关注被抑制的返乡需求重新释放问题,这部分返乡需求可能将在清明、‘五一’小长假期间得到释放,届时客流规模可能将超过往年”(“后春运返乡需求值得关注,建议提前谋划” “清明、五一假期将出现‘补偿式返乡’高峰” “清明出行火爆,但更大挑战可能在五一”)。现在回过头来复盘清明、“五一”假期出行,当时的观点基本上得到了验证,对于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出行形势,笔者有以下几点基本判断:一、多重因素叠加推动“五一”’假期出行异常火爆,旅客发送量首次超过疫情前同期水平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5月1日~5日)全国共发送旅客2.67亿人次,日均5349.8万人次,不仅比2020年同期日均增长了122.3%,而且还比2019年同期日均还微增了0.3%,为疫情发生以来旅客发送量首次超过疫情前水平,其中铁路、民航旅客发送量分别比2019年同期日均增长5.5%和0.1%,而在今年看似火爆的清明假期,实际上铁路、民航旅客发送量较2019年同期日均仍分别下降7.6%和10.7%。对于疫情发生以来出行最为火爆、恢复情况最好的“五一”假期,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叠加带动:一是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明显好转。虽然目前国际疫情仍在持续扩散蔓延,但国内疫情形势得到了有效控制,这是“五一”假期火爆出行最基本的前提,即使今年3月底云南瑞丽出现了反弹疫情,但也很快得到了控制,近期瑞丽中高风险地区已经清零。二是春节返乡需求受抑制之后的再一次集中爆发式释放。根据笔者测算,今年春节返乡人员规模仅为正常年份的五成左右,从各地疫情防控措施看,区域内人员流动限制并不明显,限制的主要是跨区域就业人群,而这部分群体每年返乡次数有限,且主要集中在春节假期,恰恰是返乡需求最为强烈的群体,选择在“五一”假期返乡的比例最高。三是“小长假”转为“中长假”有效刺激了长期抑制的旅游出行需求。通过调休,今年“五一”假期由传统意义上的3天“小长假”转为5天“中长假”,为中长距离旅游出行需求创造了便利条件,加上部分旅游景点免费或优惠票价刺激,长期受抑制的旅游出行需求也得到了集中释放,旅游市场极为火爆,据文化和旅游部测算,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二、透过滤镜看当下,要客观理性地看待“五一”假期出行形势对于当下异常火爆的“五一”假期出行形势,笔者认为,切不可盲目乐观,决不能有公众出行、人员流动完全恢复正常的判断,透过滤镜看当下,要更加客观理性地加以看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五一”火爆出行是返乡需求短期抑制、旅游需求长期压制后集中爆发式释放的结果。根据笔者在3月上旬开展的调查显示,今年响应就地过年号召未返乡的公众中,15%左右计划在3月中下旬、4月中下旬返乡,7成左右计划在清明节、“五一”假期返乡,随着“五一”假期的结束,后春运返乡需求已经得到了有效释放,后期这个因素的影响将大幅减弱。长期压制的旅游需求也存在类似情况,通过今年“五一”中长假创造的便利条件,强烈的旅游出行愿望短期内得以实现,旅游需求旺盛和现实条件不允许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大大缓解。二是近两个月客运量尚未回到疫情前水平,仍有明显下降。据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3月全社会客运量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52%,即使是恢复相对较快的铁路、民航,恢复程度也不到9成。对于4月的形势,与2019年同期相比,预计总体仍将延续下降态势。另据文化和旅游部测算,虽然“五一”假期国内游客量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但旅游收入仅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三是周边部分国家疫情形势持续恶化并出现变异新冠病毒,对我国公众出行持续恢复带来了新挑战。近期,印度、老挝、泰国、尼泊尔等我周边国家新冠确诊病例数激增,其中印度单日新增病例数已经连续15天保持在30万例以上,累计已超过2100万例,并产生变异新冠病毒,我国已经出现了入境回国人员疑从印度感染变异新冠病毒的情况,“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对后续公众出行持续恢复带来了不确定性。展望后续形势,笔者认为,后春运返乡短期拉动因素将明显减弱,“五一”出游后,长期抑制的旅游强拉动因素将有所缓解,加上周边国家疫情恶化等不确定性因素,预计今年“五一”这种短时间、高强度的火爆出行形势并不具备可持续性,特别是对于1个多月后的“端午”假期(6月12日~14日),公众选择这期间返乡的比例不到2%,同时考虑到临近学生期末考试,加上与“五一”相隔不远、假期只有3天,预计日均旅游出行量将明显低于“五一”假期,且以周边游、短途游为主,建议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提前谋划,有针对性地调整不同出行距离的运力投放结构,更好地匹配公众出行需求。对于7、8月暑期,则与“端午”假期明显不同,不仅有返乡需求拉动因素(约有10%的公众选择暑期带孩子返乡),而且是传统旅游旺季,若维持当前疫情形势和防控举措,则可能再次出现火爆的出行场景,考虑到时间周期较长、出行相对分散、选择更为灵活,预计短时间、高强度的出行保障压力要小于“五一”假期,但将长时间持续处于中高强度状态,同时由于疫情短期内难以清零,公众的担忧情绪仍将长期存在,预计整个暑期客运量仍难以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的同期水平,建议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前做好预判,综合利用机票、车票预定量和关键词搜索等数据,精准运力投向及规模,充分匹配公众出行需求,确保人民群众走得舒心、走得放心、走得安心。
话题: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