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月下旬,笔者专门探讨过今年春运出行情况,当时旗帜鲜明地提出——“就地过年之后的春运返乡需求值得关注,要重点关注被抑制的返乡需求重新释放问题,这部分返乡需求可能将在清明、五一小长假期间得到释放,届时客流规模可能将超过往年”(“后春运返乡需求值得关注,建议提前谋划”  “清明、五一假期将出现‘补偿式返乡’高峰”  “清明出行火爆,但更大挑战可能在五一”)。现在回过头来复盘清明、五一假期出行,当时的观点基本上得到了验证,对于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出行形势,笔者有以下几点基本判断:
一、多重因素叠加推动五一”’假期出行异常火爆,旅客发送量首次超过疫情前同期水平
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51~5日)全国共发送旅客2.67亿人次,日均5349.8万人次,不仅比2020年同期日均增长了122.3%,而且还比2019年同期日均还微增了0.3%,为疫情发生以来旅客发送量首次超过疫情前水平,其中铁路、民航旅客发送量分别比2019年同期日均增长5.5%0.1%,而在今年看似火爆的清明假期,实际上铁路、民航旅客发送量较2019年同期日均仍分别下降7.6%10.7%
对于疫情发生以来出行最为火爆、恢复情况最好的五一假期,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叠加带动:一是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明显好转。虽然目前国际疫情仍在持续扩散蔓延,但国内疫情形势得到了有效控制,这是五一假期火爆出行最基本的前提,即使今年3月底云南瑞丽出现了反弹疫情,但也很快得到了控制,近期瑞丽中高风险地区已经清零。二是春节返乡需求受抑制之后的再一次集中爆发式释放。根据笔者测算,今年春节返乡人员规模仅为正常年份的五成左右,从各地疫情防控措施看,区域内人员流动限制并不明显,限制的主要是跨区域就业人群,而这部分群体每年返乡次数有限,且主要集中在春节假期,恰恰是返乡需求最为强烈的群体,选择在五一假期返乡的比例最高。三是小长假转为中长假有效刺激了长期抑制的旅游出行需求。通过调休,今年五一假期由传统意义上的3小长假转为5中长假,为中长距离旅游出行需求创造了便利条件,加上部分旅游景点免费或优惠票价刺激,长期受抑制的旅游出行需求也得到了集中释放,旅游市场极为火爆,据文化和旅游部测算,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
二、透过滤镜看当下,要客观理性地看待五一假期出行形势
对于当下异常火爆的五一假期出行形势,笔者认为,切不可盲目乐观,决不能有公众出行、人员流动完全恢复正常的判断,透过滤镜看当下,要更加客观理性地加以看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五一火爆出行是返乡需求短期抑制、旅游需求长期压制后集中爆发式释放的结果。根据笔者在3月上旬开展的调查显示,今年响应就地过年号召未返乡的公众中,15%左右计划在3月中下旬、4月中下旬返乡,7成左右计划在清明节、五一假期返乡,随着五一假期的结束,后春运返乡需求已经得到了有效释放,后期这个因素的影响将大幅减弱。长期压制的旅游需求也存在类似情况,通过今年五一中长假创造的便利条件,强烈的旅游出行愿望短期内得以实现,旅游需求旺盛和现实条件不允许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大大缓解。
二是近两个月客运量尚未回到疫情前水平,仍有明显下降。据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3月全社会客运量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52%,即使是恢复相对较快的铁路、民航,恢复程度也不到9成。对于4月的形势,与2019年同期相比,预计总体仍将延续下降态势。另据文化和旅游部测算,虽然五一假期国内游客量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但旅游收入仅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
三是周边部分国家疫情形势持续恶化并出现变异新冠病毒,对我国公众出行持续恢复带来了新挑战。近期,印度、老挝、泰国、尼泊尔等我周边国家新冠确诊病例数激增,其中印度单日新增病例数已经连续15天保持在30万例以上,累计已超过2100万例,并产生变异新冠病毒,我国已经出现了入境回国人员疑从印度感染变异新冠病毒的情况,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对后续公众出行持续恢复带来了不确定性。
三、建议提前做好端午、暑期出行预案
展望后续形势,笔者认为,后春运返乡短期拉动因素将明显减弱,五一出游后,长期抑制的旅游强拉动因素将有所缓解,加上周边国家疫情恶化等不确定性因素,预计今年五一这种短时间、高强度的火爆出行形势并不具备可持续性,特别是对于1个多月后的端午假期(612~14日),公众选择这期间返乡的比例不到2%,同时考虑到临近学生期末考试,加上与五一相隔不远、假期只有3天,预计日均旅游出行量将明显低于五一假期,且以周边游、短途游为主,建议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提前谋划,有针对性地调整不同出行距离的运力投放结构,更好地匹配公众出行需求。
对于78月暑期,则与端午假期明显不同,不仅有返乡需求拉动因素(约有10%的公众选择暑期带孩子返乡),而且是传统旅游旺季,若维持当前疫情形势和防控举措,则可能再次出现火爆的出行场景,考虑到时间周期较长、出行相对分散、选择更为灵活,预计短时间、高强度的出行保障压力要小于五一假期,但将长时间持续处于中高强度状态,同时由于疫情短期内难以清零,公众的担忧情绪仍将长期存在,预计整个暑期客运量仍难以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的同期水平,建议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前做好预判,综合利用机票、车票预定量和关键词搜索等数据,精准运力投向及规模,充分匹配公众出行需求,确保人民群众走得舒心、走得放心、走得安心。

本文已5月8日发表在《21世纪经济报道》。

话题:



0

推荐

周健

周健

64篇文章 39分钟前更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国家统计局中国百名经济学家季度信心调查专家,交通运输部经济运行分析核心编写小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应用统计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指数编制及计量分析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多项成果得到中央领导、省部级领导批示。本博客文章、观点,与本人所在单位无关。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