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核心观点:经济分析工作“上手容易、做好难”。分析工作想做好,除了打好“四梁八柱”和做到“三个结合”外,要重点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切忌眼高手低,要乐于做基础性工作。二是要有政策敏感性,紧紧围绕关键要点开展研究。三是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争取每做一件事都能有所收获。四是跟踪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交通领域,要向宏观和上下游相关领域延伸。

 经济分析工作,我个人的理解是“上手容易、做好难”。记得2008年读研究生期间,在某咨询公司实习,公司让我写钢铁行业分析报告,主要就是给我一些之前写的报告,让我模仿写即可,并也没太多指导,就是分配任务、明确交稿时间。然后,我就有模有样地写起来,从钢铁行业动态跟踪,到上市公司数据分析,再到热点问题专题研究,当然,刚开始的半个月其实还是有点痛苦的,但过了一个月也就基本上适应了,交代的月度分析报告都能按时完成,质量他们也认可。但话说回来,其实对钢铁行业并没有太深的理解,依葫芦画瓢为主,模仿为主,肯定也没啥自己的想法,倒是钢铁行业那时候关注的问题现在印象还比较深刻,比如我国进口铁矿石没有定价权、要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在60%以上等等,十多年过去了,貌似现在问题依旧。

那么,讲这件事的目的是啥?主要想和大家传递这么一个观点,就是分析工作上手并不难,就像我在实习的时候,成长最快的就是第一个月,收获最多的也是第一个月,感觉一个月就能学得差不多,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一篇之前几乎没接触过领域的行业研究报告。所以你会发现,社会上的一些研究机构,做行业研究的,可能大部分是由工作三年以内新人或准新人完成的,可以预见报告的质量,可能你看了几篇之后,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大多泛泛而谈,但原创性的、有深度的认识少,自然而然对投资决策、管理决策的支撑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听我在基金公司的同学讲,他们的邮箱经常各种分析报告爆满,根本没时间看,也没心情看。也就意味着那些研究人员制造了一堆废纸,那又有何意义呢?

所以,分析工作上手是不难,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讲,学习能力比较强,三两个月就可以上手,但想要做好并没那么不容易。远的不说,就说今年一季度GDP,出现了创历史纪录的负增长,而且降幅还不小,达到-6.8%。就我个人在疫情期间高频度大范围跟踪监测情况看,在今年3月之前,我敢肯定,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准确预测到这个结果,那段时间的主流观点还是今年GDP增速要保住5.5%左右,这样才能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十年GDP倍增目标。但当3月16日发布前两个月宏观经济数据,工业增加值出现了-13.5%的罕见降幅后,预测的风向才发生重大转变和调整。举这个例子目的是啥?主要是想说那么多大牌的经济学家都在研究宏观经济形势,但几乎没有人预测对,这显然不是说他们水平不行,主要是想说经济分析工作非常复杂,绝对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分析报告也不是简单的替换数据,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需要研究生了,高中毕业就完全可以胜任。

因此,分析工作想做好,除了体制机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四梁八柱”外,除了做好“三个结合”(常规分析与基础研究、专题研究、调查研究相结合)外,个人觉得,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一是切忌眼高手低,要乐于做基础性工作。刚毕业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做整理数据、跟踪资料、作图等“低端”工作,从来没有觉得是个负担,或者把这些工作交给实习生处理的想法。我始终觉得,整理数据的过程,也是让数据入脑入心的过程,整理完之后,你可能会发现没有人比你更了解数据,当大家一起讨论的时候,你马上就会有概念,甚至可以做到脱口而出,这样对工作的开展就会很有帮助。包括今年疫情期间,我就每天跟踪整理确诊病例、死亡病例等关键数据,还系统地整理了今年以来中央层面对外公开的关于疫情的所有决策部署,其实这些工作我完全可以让团队的同志帮忙,但我觉得自己整理也有好处,特别是2-4月期间,形势瞬息万变,自己跟踪就会对形势了解得很清楚,不至于出现跟不上节奏的情况。“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小处着手,从基础工作做起,坚持下来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是要有政策敏感性,紧紧围绕关键要点开展研究。今年五四前夕,团委让我写一点东西,我的标题是“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把科研工作写在支撑行业管理决策最前沿”,其实我的观点很明确,就是要紧紧围绕部党组关心的焦点问题开展研究,让科研工作更好地发挥决策支撑作用。比如2月下旬的时候,国内疫情形势已得到初步遏制,复工复产成为首要任务,当时我就在想能做点啥,记得是2月23日,那天一早起来琢磨,然后突发奇想,研究构建了综合运输复工复产指数,后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核心还是抓的点和时机都比较好,如果这个事情推迟到现在再去做,那价值肯定就大打折扣,至少一折以下,毕竟现在除生活性服务业外,全社会已基本全面实现复工复产。所以,个人认为,既然是为决策支撑做服务的,那就要政策敏感性,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紧跟政策热点,第一时间拿出成果,不能领导现在关注的是小微企业(今天上午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这方面就有专门强调: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而你研究的是大中型企业,南辕北辙,效果肯定差。

三是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争取每做一件事都能有所收获。个人觉得每做完一件事情,特别是重要的事情最好都能总结一下,收获有哪些,不足之处在哪里,下一步怎么改进。否则,做完了也就完了,该犯的错误继续犯,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那么领导对你的工作信任度就会慢慢降低,慢慢地,可能就不怎么找你了。记得工作初期,我就犯过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关于长江干线的分析,那是2011年,当时我们正在做一季度分析,我发现大型船舶的量增长明显更快,刚好2010年11月长江开始深水航道整治,然后我就提出“整治效果开始显现”的观点,结果马上被行业内前辈群起而攻之,当时我表面上接受,内心其实愤愤不平,现在想想还真是幼稚,因为整治项目工期很长,效果不可能这么快就能显现,即使大船量上来,和整治也没太多关系。再如讲到安全,交通工程建设领域的事故起数不多,通常是个位数,因此就会出现大幅波动甚至成倍增长的情况,如果把这个数据放上去就会很难看,2010年我就干过这种事,结果被领导批评,他仅仅是变通了一下,改成绝对量增减,数据就没那么刺眼了,从此我就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四是跟踪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交通领域,要向宏观和上下游相关领域延伸。如果仅局限于交通运输领域,很有可能导致认识上的偏差,要尝试建立涵盖交通运输行业、宏观经济、上下游关联产业的跟踪数据库和资料库,这样可以确保不仅对交通运输行业形势了然于胸,而且对宏观经济形势、上下游关联产业形势也有个大致的了解,不至于出现大的偏差,至少不会出现“其他领域下行压力较大、行业这边风景独好”的情况。至于跟踪哪些上下游领域,以铁路为例,铁路货运量集中度较高,煤炭占60%左右、冶炼物资占20%左右,两者合计已经占到接近80%,因此,如果要研判铁路货运发展趋势,从需求端看,只要跟踪煤炭、电力、钢铁等行业发展变化情况,基本上可以掌握个八九不离十。

 

后记:以上个人粗浅的认识都是在地铁里手机上完成,难免存在把握不周全、思考不系统的情况,仅供大家参考,后续有完善再补充。另外,有意思的是,十年前那家咨询公司提供给我的某数据库账号密码不知道为啥我一直记得很清楚,好像刻在脑子里似的,等会去试试,看还能不能用^_^

话题:



0

推荐

周健

周健

61篇文章 35天前更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国家统计局中国百名经济学家季度信心调查专家,交通运输部经济运行分析核心编写小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应用统计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指数编制及计量分析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多项成果得到中央领导、省部级领导批示。本博客文章、观点,与本人所在单位无关。

文章